2022年11月5日,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第三期研究生线上读书会成功举行。中心部分博、硕士研究生围绕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经典专著《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进行了读书分享。本次读书会由博士生阿依努尔主持,姚聪莉教授进行指导与点评。
这本著作分为五大部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以惯习、资本和场域为核心概念,通过对法国高等教育场域的考察和反思,深入探讨了知识、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学校是维持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揭开了在貌似公平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行动背后的不平等真相。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法国教育精英体制化的过程,深入展示了作为法国精英教育的名牌大学如何与国家的权力场域联系和互动从而促进教育和权力机构本身的再生产。
第一部分:研究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类,以及这种分类与学生的背景有之间的关系。硕士生邱酰分享了其主要内容。她指出第一章学业分类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和第二章学业分类是社会分类的具象。在此基础上,她结合两章内容总结得出教育机构作为一个巨大的认知机器运行着分类,尽管从外观上这些分类是完全中性的,实际上却在再生产已有的社会分类。
第二部分:精英学生在教育体系中取得胜利的过程,比作一种宗教仪式——“圣职仪式”。硕士生胡欣欣分享到个体占据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于个体在学校场域和权力场域中获得成功的重要性,学业分类及其神化过程是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再生产的第一步。文化资本是通过特定个人的知识、文化和修养等来体现,是“惯习化”的过程,通过设立边界,学校就建构了一个"精英群体",并且通过分离行为,赋予这个群体通常只属于神者的一切特征。学业分类渐渐地渗人到了学生的无意识中,由此,教学机构通过行使任命权,参与了原本属于国家的对象征暴力的合法垄断,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部分:布迪厄对“学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学位的价值、不同类型的大学作出比较。随着人们对文凭的普遍认同,实际上对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等级划分,不同同质性的人,可以在其他具有同质性的人中共享到声望。博士生崔淑淇进一步谈到,布迪厄提出大学场域的交叉现实:以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对立作为第一方面;以知识极点和经济极点的对立为第二方面,从而将每所大学放到其对应的位置之上。
第四部分:布迪厄着重讨论了权力领域。权力”一词并不仅仅指政治权力,而是指包括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在内的广泛的权力。博士生胥晚舟进一步谈到,迪厄在书中强调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并阐释了权力场域的结构以及再生产策略所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和总结了两种再生产方式的异同。通过对文凭以及名牌大学实际作用的揭示,她阐释了布迪厄对于两种再生产方式进化意识的批判。接着,她介绍了权力场域结构的变化,并从中总结出了文化资本屈从于经济资本以及老式知识分子与管理知识分子对峙两大特征。
第五部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魔术”,它通过再生产特定符号的资本权力,保证权力的运作、转换,从而维护社会秩序,而这又是通过某种表面中立的形式进行的。博士生阿依努尔进一步分析本书中从精英的产生到其再生产的权力保障一条逻辑主线。进一步辨析“惯习”、“资本”和“场域”等核心观点和本书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历史分析法等。
本次读书会不仅深入分析概念工具、理论分析框架,而且还指出其局限性以及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启示。首先,布迪厄“惯习”、“资本”和“场域”作为其概念工具切断了与其常识之间的联系,把它纳入到一定理论体系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机理。其次,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经济资本的不均衡性为其核心要素,以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作为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不平等分析框架。但是随着当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不平等除了经济资本的不均衡之外,信息资本分配的不均衡也越来越突显。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将信息资本纳入到其原有分析框架?最后、虽然本书的时代背景、制度背景等多方面与我国当前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书中所提到的问题和现象对我高等教育公平、社会分层与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等最根本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在点评和指导阶段,姚聪莉教授指出:首先,在阅读名著之前可以先阅读他人关于这本书的相关研究和心得,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其次,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建立关于本书内容的结构导图,深化对内容的逻辑体系、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的认识等。第三,注重边读边写,梳理出作者主要观点,同时记录自己的心得并联系现实问题,进一步思考提出研究选题。最后,分析该著作的局限性,并思考对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本次读书会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