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热点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高校热点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

发布时间:2017-07-05    分享到:

一、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

       要说清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首先要明白教育的基本问题。我们都认为,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其理论表述可以说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贯穿教育学全部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最深层次的问题。同样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这当然是全面的现代化,指的是后发展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和希望达到状态。研究世界上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现代化过程中,可以引进资金,可以引进技术,也可以引进管理,一些小国家,甚至可以引进制度,但是唯一不能引进的就是国民素质,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大国的国民素质,靠引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只能靠自己的教育。这种教育又必须是跟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出现代化的人,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社会。所以我们在讲现代化的时候,不能只讲物质状态的现代化,而且必须关注精神层面的、国民素质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说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立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位、“教育第一”的理念,确立以教育现代化引领社会和人的现代化这样一种地位、并进而阐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可以看作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

        中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呢?有四点很重要:

        第一,我们处在一个大有作为的好时代,这个时代的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要我们的中国梦有希望,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有希望,而且一定是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之中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第二,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我们经历了百年精英教育,到2002年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预期在2020年前跨进高教普及化的大门。这样的速度是人类史上所没有的。我们实现大众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规模、高速度、低成本,而且质量还是有基本保证的,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相适应。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也存在明显不足。为着发展,我在这里多说一点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政府及社会对教育是重视的,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但是对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比较功利。我们总是从经济意义上来理解教育的价值,而对教育所蕴涵的对个体、家庭、区域、国家、社会发展的潜在收益、隐性价值和综合贡献认识不够,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从工具价值的角度来认识教育、认识高等教育,而对人文价值,对社会以及对每个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的价值认识不够。我们对教育的复杂性、教育规律的认识,相比于对经济工作的认识要缺乏很多。我们很重视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规律我们也不断地说,但是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识是不够的。我记得财政部管教育的一个司长曾说,经常听人说我们的拨款不符合教育规律,但是你们谁能说一下教育规律是什么?我怎么做就符合教育规律了?其实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上,政府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是不够的。我们在治理理念、治理手段上仍然是落后的,我们的手段还是相对单一,比较习惯于计划手段。好比,青海你缺4万吨粮食,赶紧叫江苏搞4万吨粮食运过去,习惯于指令式、调配式。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必须尊重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统筹权,如果不尊重省级政府统筹权而做计划调配就可能要出问题。比如,2016年发生在江苏、湖北两省由于招生计划问题而引发的事端就是一个例子。

       从中观的角度说,教育系统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需要的能力有限;办学形式比较单一、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能力不足;服务创新型国家的水平不高。我们解决人类社会面临重大问题的能力更显不足,也包括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创造的能力不足。我们这些年来对外开放,向国外学习,这是必要的,但很多情况是东拿一点西拿一点,或者拿外国的理论来求解中国的教育问题,真正形成中国自己独特的、引领全球教育变革,可供其他国家学习参考的理论和案例还不多。

       从微观角度说,我们绝大多数的高校还很稚嫩。2015年全国2560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1219所本科高校,70%左右都是新世纪以后成立,很多高校都是专科升级过来的。真正有50年或更长办学历史的,相对来说是少数。1341所高职院校,全部是新世纪以来成立的,都不到20年的办学历史,所以相对来说我们的高等学校都还相当稚嫩,经历的时间很短,内部要素发育明显不足,能力建设不足。而且,这些新建的学校又基本上复制原来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因此教育教学理念上比较陈旧,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适切性比较低,院校治理理念和手段落后。

       在今天的场合,我没有特别讲我们的成就,而是多讲一些问题,因为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正视问题。因此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说说我们的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国际教育竞争的十分激烈。这是显然的,我不必细说。

       以上四点,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环境。

       第一和第二两点,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现代化一定能够成功。悲观的情绪是没有依据的。

       第三和第四两点,决定了我们要做好长期努力工作的充分准备。急于求成,希望马上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很快就成为高教强国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努力才有可能做到。我们既要有信心,还要有持久努力的思想准备。

       从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现在的发展环境看,我们最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核心理念呢?很明显,必须将彰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相应地,以提高民族素质和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教师节前夕回到他的母校八一学校时说,“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其内涵非常深刻。因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要再出发,它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二、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两个核心问题

       我觉得,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在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始终扣住这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这两个问题,但是真正把质量和公平两者都抓好,并且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质量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提高质量也是永远在路上,或者说是永恒的主题。为了提高质量,需要进行体制改革,需要外部的各种环境条件,但是改革的最深处是教学的改革,可惜我们在这方面改得太不够了。我们经常讲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改了半天效果不明显,关键在于没有真正调动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有些改革是白耽误功夫,是领导政绩簿上的东西,而不是实践中真正管用的东西,比如课堂教学就没抓好。

       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合理,就有观察的角度问题,往往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确实,讲合理性、讲公平的时候,各个人的视角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一样。但我想,还是会有“最大公约数”的。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首先是入学机会的公平,这是基本的公平。而选择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保证竞争性机会的公平。我们所要的教育公平并不是均等公平,而是教育机会的有教无类、教育过程的因材施教、教育结果的人尽其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应该包括在教育公平的实质性的含义中。公平的内涵也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比如,我们关注教育公平,过去或者现在比较多的关注数量的公平,但正在向着质量的公平的方向发展。数量方面的公平是需要的,但是还要关注质量公平,而且越来越重要。我们关注区域和城乡公平,正向着关注社会阶层公平方向发展。我们现在很关注东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公平问题,这些东西都是要关注的,但是这些东西还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区域内社会阶层之间的公平问题。最近发生的上海小学入学要审查到爷爷奶奶的学历,这恐怕跟社会阶层的公平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关注公平的重点,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调整的。

三、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重点问题

       面对教育发展的现实矛盾,我们还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高举可持续发展的旗帜,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比如说高考改革,高校考试招生工作要促进公平与科学选才,当下,可以在名额分配,考试内容、方法,录取规则、秩序等诸方面进行改革、调整,也能有一定成效。但长期看,如果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从供给侧去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势必对优质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平越来越难以实现,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满意。所以,我们要有共识,那就是要坚持发展,我们应该有一批好大学,不是两个,而是逐步搞到10个、20个!特别是我们考虑2030,更要向2050,我们应当建设更多的好大学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总之,要靠发展来解决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在发展过程当中要解决好发展愿景、发展道路、发展动力三个重点问题。

       明确发展愿景,就是确立可实现的发展目标。可以预期,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普及化门槛,2030年超过60%、也可能接近70%,这是可以通过人口模型测算的。同时还要使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结构体系更加合理,一批学科跃居世界前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怎样描述这种状态?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描述的方法就像小康社会的“基本进入、整体进入,然后是全面进入”;另外一种描述也可以是:“进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行列,达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然后再达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前列”,即2020入列,2030平均水平,2050走到前列,这也是一种蛮直观的表达。但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这种愿景,我们还可以探讨。

       其次,发展道路问题,内涵很多,包括政治方向等等都可以放到道路里面去。但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可持续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强调的是这么一个大国,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要避免那种一个模式、一种类型、一个层次以及治理上的单一化,更要强调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功能的丰富性和体系的健康性,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必须在这个时候反复强调的重点问题。

       第三,发展动力,就是坚持改革创新、合作开放。教育的改革创新,要有新高度,包括面对信息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在应用新技术中实现超越西方国家。如果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事物等不敏感不积极,也可能在一片追赶和超越声中更落后了;也包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教育的合作开放,要有新境界。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与外国交往中是以“追赶者”的姿态出现的,现在我们在许多方面是“并行者”,今后随着国家强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以“领跑者”姿态做的事。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的姿态参加国际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另一方面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步入合作开放的新境界。

   四、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七个关键领域

      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应该着力做好七个关键领域的工作。

       第一,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制度。主要是从理念上和制度上强调“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工作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要特别注意18岁到22岁这个青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青年期形象地比作“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期做不好,就会耽误一年的收成。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注重现代社会的竞争中涌现人才和实践中磨练成才的基本道理。

       第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成效。我们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实施现代化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关键领域提出来的,而且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讲的是具体的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包括一些专门的课程,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宽口径的,是关系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国务院文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讲的就是方向性的、全面的、涉及教育全过程的改革问题。

       第三,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提升全球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这一点我想大家非常清楚。

       第四,创新高校人才管理与评价制度,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教育现代化根基。我们现在有154万教师,生师比偏高,教师数量还不够,应该有所增加。虽然我们的教师有高学历,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是在能力上还存在不足,学历不等于能力,对国情了解不够、实践经验不够,师德水平和执教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所以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大领域任务抓好。

       第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增强型高教发展模式。不仅是简单的课堂上用的那些信息化的一些手段,也不仅仅是今天讲的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融合,而且特别强调在信息化条件下整个学校制度可能发生的变化。

       第六,促进更广泛的国际开放与合作,力争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成员,要有足够的发言权,推动我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的提升。

       第七,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功能再造、系统转型,形成多样化、开放性、协调性的高等教育新体系。我们现在的体系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我们的功能也是不够完备的,也许现有的一些功能今后应该丢掉,高等教育要适应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在功能上进一步发展;也包括我们现在的学校体系如何更好发展,构成完备、协调、多样、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些都是很大的课题,要作为重要的领域提出来。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不可能发生在高等教育的贫瘠之地,更不可能出现在政治落后、经济贫困、学术凋零的国家。说到底,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强盛、社会繁荣、学术发达的重要表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我们赶上了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好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努力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努力朝着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奋斗。

(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