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火种的存续与播撒,是近代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能保持文明未绝的深层密码。梁严冰教授的《西北联合大学史研究》以其宏阔视野的战略考量和微观论证的扎实严谨,系统勾勒出西北联合大学在抗战烽火中奠基西北高等教育的壮阔历程,其意义不仅在于从历史的尘埃中“发现西北联大”,更在于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精神镜鉴。
作为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标志性实践,西北联合大学的组建与分置,承载着打破中国高等教育地理失衡的战略使命。在该书的叙事框架中,西北联大绝非简单的战时教育机构,而是重塑中国教育版图的“拓荒者”。作者以宏阔的历史视野与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勾勒出这所战时大学共同体,如何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从平津高教密集地引入广阔西北腹地,构建起涵盖文、理、工、农、医、师范的完整学科生态。这种教育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填补了西北地区现代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形成了支撑区域发展的知识生产中心。书中对高校分置与留驻西北的精到论述,系统呈现了西北联大作为“教育基因库”的独特价值——如今西北多所顶尖高校的文脉传承,正是这一历史选择的延续与升华。
该书超越了单纯的校史叙事,将笔墨聚焦于“人”的命运与选择,成功构建起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史。数千里迁徙路上,师生们以“弦歌不辍”的坚守,完成了文化命脉的守护。作者通过对办学细节的精准提炼,展现出极端困苦环境中教育者的精神高度:物质匮乏未能消磨学术追求,战乱频仍亦未中断学脉传承。这种在绝境中绽放的教育韧性,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生动诠释,更在书中被升华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精神标杆。书中对师生群体家国情怀的整体性呈现,为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提供了典型样本。
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堡垒,西北联大的历史贡献远超出教育范畴。该书以“教育抗战”的独特视角,揭示出战时高校在民族救亡中的多重角色。作者将西北联大的办学实践置于全民族抗战的宏大背景下,突显其如何通过文化传播凝聚民族意志,通过人才培养储备抗战力量,通过科学研究服务战时需求。书中对学校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宏观把握,清晰呈现了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家危难时刻的社会动员功能,为理解教育与民族命运的深层关联提供了新的认知维度。
当硝烟散尽,西北联大留下的不仅是有形的教育遗产,更有浸润在西北大地的精神基因。梁严冰教授的这部力作,通过对历史的深度挖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那一代教育者用理想与行动在西北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支撑区域发展的参天大树。在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西北联大所彰显的扎根大地、服务国家的办学方向,坚守学术、薪火相传的教育定力,经由本书的发掘与阐释,让这段被遮蔽的历史重焕光彩,使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坚守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
《西北联合大学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深化和扩充了高等教育史研究的领域,更在于其构建起了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对话。回望西北联大在抗战烽火中开辟的教育之路,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坎坷命运,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史诗。这部著作证明: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承,更在于精神的塑造;高等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更在于守护文明的火种,引领民族的前行。
【姚聪莉,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人民论坛网,2025年7月23日。
原文链接:https://www.rmlt.com.cn/2025/0723/7360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