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会暨陕西高等教育论坛于11月28日在宝鸡文理学院举行。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出席会议并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隆重召开“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会暨陕西高等教育论坛”,系统总结“十三五”时期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成绩,共谋“十四五”陕西高等教育改革新思路、新任务。首先,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陕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部分:“十三五”期间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陕西立足科教强省、人才兴省战略,将“办学有特色、发展有优势、工作有亮点”作为高校发展的总要求,系统推进一流本科、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环节的改革,成效显著。
一、办学有特色,打造本科教育陕西模式
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创新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一流”建设计划,推动不同类型层次高校错位发展、争创一流,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陕西方案。在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一等奖数和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三。2019年“双万计划”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4个。首创“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得到教育部领导肯定,并在多个省份推广,已上升为全国赛事。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数连续六届居全国前列,共获金奖37项、银奖63项、铜奖111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发端于我省,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并上升为国赛固定赛道。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共同体建设委员会),发挥专家库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中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作用,为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汇智聚力。
二、科研上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1. 政策先行,充分发挥科研人员能动性。不断释放中省政策红利,我省出台了《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 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2. 投入增加,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双提高。近三年高校科研经费总额由80亿元增长到152亿元;高校在研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约23万项,科研经费累计投入约460.5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高校19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7.86%。
3. 平台引领,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200余个,对高校的育人育苗育才起到了良好支持作用。连续举办四届全省高校科技成果校企对接洽谈会,推介成果8200余项,签约金额约2.36亿元,产生了一大批支持地方建设和“三农”经济的科技成果。
三、学科有内涵,动态调整机制日趋完善
1. 动态调整,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动态调整减存量,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撤销99个需求不足、水平不高或不符合高校办学要求的学位点。合理布局优增量,优先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陕西主导产业、急需领域、空白领域,增列学位授予点。
2. 提质增效,健全内涵建设机制。内涵建设增质量,坚持高标准、动真格、出实招、下硬手,破除“重申报轻建设”现象,打破学位授权“终身制”,为学科内涵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省进入前10%(A-档以上)的学科27个,进入前30%(B档以上)的学科131个、位列全国第5。
第二部分:“十四五”期间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思路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1. 竞争加剧,强化人才培养职能成为共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将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进一步强化和凸显,“回归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行动纲领。国家刚刚颁布了关于教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把立德树人、产出重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把学校的科研成果推广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考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经济发达省份也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陕西作为高教大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是,陕西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高校高端人才流失严重,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体制机制还有着很大的改善空间。
2. 抓住机遇,推动陕西高等教育质量革命。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陕西高等教育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发展境地,正面临“前甩后追”的发展压力,正经历一场由“大”到“强”转变的质量革命,必须紧紧抓住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历史机遇,利用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黄金十年”,将高等教育置于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全省高校要由紧盯自身发展小逻辑转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为新时代陕西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人才力量。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守住立德树人之魂
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必须守住社会主义道德底线、价值底线、政治底线,绝对不允许超越政治底线、道德底线、价值底线的任何东西进入到我们的校园,进入到我们的课堂。
1.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陕西省近年持续创新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大练兵活动被习近平总书记予以关注,并作了重要的批示,教育部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全国予以弘扬和推广。思想政治建设需要广大教师“真信、真学、真讲”,不能把课堂教育教学变为表演式的讲授,不能为讲课而讲课,要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大的事件、大的事变、大的重要节点来开展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借助疫情大爆发这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将社会主义制度教育、社会治理教育等融入到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精炼的题材、生动的事例来宣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谋深谋实“十四五”规划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这是未来五年工作的“蓝图”和“施工图”,各高校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陕西教育现代化2035》的部署和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1.规划编制要有所侧重、量力而行。各高校要围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提高质量、创建一流,统筹办学定位、事业发展近远期目标、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总体规划,传承学校历史文脉,优化新老校区校园规划布局,完善校舍功能结构,加强教学科研用房、重点实验室、产教融合项目、实训基地等用房建设,构建师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空间。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严控债务风险,提高资金效益,着力打造人文、绿色、生态、智慧的现代化校园,为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较好办学条件保障。
2.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优势。“十四五”期间,要积极推动环大学经济圈建设,调动地方政府和高校两个积极性,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凝聚力。要进一步推进未来产业研究院建设,鼓励高校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企业集团,以企业出地方、出资金、出需求,高校出人才、出成果的模式,以管理创新推动陕西产业发展。
三、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学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大学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三重一大”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
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3.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育人方式、健全教育质量标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4. 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体系。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制度的现代化,是遵守规矩的现代化。要以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法治化,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持续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必须变革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分类支持,引导不同层次高校有序竞争、错位发展。各高校要持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以开展“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工程”“双万计划”和“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为引领,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打造一流本科。要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比赛,擦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品牌,提升影响力、号召力,建设一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统筹推进课程、教材、导师建设,全生命周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五、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是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功能单元,学科水平直接反映了高校教学、科研和师资等方面的实力,直接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将学科建设融入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化等大学基本职能中,将内涵发展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
1. 要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高等学校学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区域重点产业、行业领域发展需求,集中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支撑高端产业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建立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始终紧跟国家战略,保持学科发展与时代同向同行,在大平台、大科学装置等方面寻求突破。
2. 要扎实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近期教育部公布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第五轮学科评估坚持基本的运行模式和体系框架,又从评价理念、方式和体系上勇于探索和创新,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指导着新一轮的学科发展和改革方向。各高校要吃准、吃透《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精神,准确把握学科建设内涵,积极发挥学科评估正确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努力打造更多“高峰”特色学科。
六、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程度、教育强省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十四五”期间,要多措并举加大高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持续推动高校科研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 推动创新平台建设。聚集人才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持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智库和哲学社科基地等平台建设,整合陕西及周边省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搭建区域和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
2. 深化产学研合作。结合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集中高校优势学科力量,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航空航天和能源化工高端产业等重点领域,联合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开展重大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协同创新、转移转化。
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在高校、产业开发区、企业集团总部建设股份制实体性质的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全面深化“技术股+资源股+现金股”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构建“高校产学研用平台+企业孵化器+政府创新园区”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七、全面深化区域间高校集群协作发展
面对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机遇期,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务实的态度深化区域间高校的合作交流,发挥高等教育集群“集聚-溢出”效应,实现区域间高校的互动、融合、共荣。陕西作为西北地区发展的“桥头堡”,在深化中西部高校交流合作、集群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深化区域高校集群协作。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推进西北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环大学经济圈建设,已建成未央高校联盟和临潼高校联盟等区域性高校联盟,在区域间高校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一步,我们将以学校地理区域、发展层次、行业特色等为要素,探索组建中西部区域性大学联盟和高校共同体,促进区域高校间优势互补、要素流动,发挥集群溢出效益。
2. 深化产教融合集群协作。强化校地、校际、校企合作,深化产教、科教、军民融合,在促进高校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和平台,培育中西部经济社会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当前,中国正经历国际化的进程,正经历从融入国际社会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大学的五大基本职能之一,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经之路。要积极推进孔子学院、汉唐学院等建设,传播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每所高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会议。借助丝绸之路产学研国际合作平台落户陕西这一机遇,将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推到新的水平。
第三部分:积极发挥陕西高等教育学会智库作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风起云涌,在这样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应以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务实的行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陕西省高教学会作为陕西省高等教育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智库”,作为联系广大高教工作者的重要“纽带”,要主动担负起“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责任。近年来,在郭立宏会长的领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在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独特作用。尤其是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高教学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积极探索高等教育领域有效应对疫情的新举措,面向全省高校组织开展了疫情防控专项课题申报研究工作,设立了近400项课题,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学会对全省普通高校在线教学开展情况进行全样本大规模调研摸底,形成了研究报告,准确客观反映了陕西普通高校在线教学现状,分析了我省线上教学面临的瓶颈问题,为省教育厅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指导高校开展在线教学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决策参考。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希望学会能够再接再厉,继续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学会要立足陕西,服务西部,围绕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重点战略需求,聚焦陕西高等教育振兴、评价制度改革等核心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力求解决“真问题”,保证“真管用”。
二、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学会要进一步发挥权威专家云集、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社会组织第三方职能为突破口,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探索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工作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针对教育行政部门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研究,为全省高校综合改革提供专业性、综合性咨询服务。
三、持续完善学会组织建设
学会要进一步加强学会队伍、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切实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成立各类专业委员会,解决相应领域的实际问题。要以完善会员管理和服务制度为抓手,创新组织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学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不断提高学会规范化水平,为学会各项工作保驾护航。
同志们,“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开启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希望各高校继续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陕西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