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孙华教授做客中心高等教育论坛

发布时间:2022-12-08    分享到:

12月8日下午,由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与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高等教育论坛”第七十三期在我校以线上方式举行。

西安外国语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孙华教授受邀作了题为“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精英教育的宿命新生”的学术报告。校内外教师及博、硕士研究生共40余人听取了汇报。论坛由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姚聪莉教授主持。

孙华教授的报告以“相同的价值旨归、不同的“精英”理解,相同的教育理想、不同的哲学基础,相同的外部环境、不同的目标差异,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和解与超越”四对“同与不同”辩证关系作为主体框架。

首先,孙华教授提出精英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永恒使命。他认为,教育内容的高深性及教育对象的选拔性在本质上彰显了大学的特征之一,即精英教育——藉由严格而有目的的甄别选拔,通过高深知识的系统传习规训,培养外部社会所勾画和需求的“精英”。在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模式探索中,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便应运而生。

其次,孙华教授从境遇之别与哲学分野两方面对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哲学基础进行了阐述。他提出,荣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时代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是以理性主义、专业主义以及正义论作为哲学基础的。而通识教育则是教育公平视角下的精英教育,永恒主义、全人教育思想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哲学是其秉持的价值诉求。

随后,孙华教授对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荣誉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目标差异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目标差异的本质是对精英理解的不同,并通过展示西方荣誉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目标历史演变,找出二者目标差异的历史原因。并以密歇根州立大学荣誉教育课程为例,分析了荣誉教育的目标指向。以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例,分析了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

最后,孙华教授分享了他对荣誉教育和通识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他指出,在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教育系统中得以生发,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调试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同时,时代变化下精英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从“量”的教育转向“质”的教育。回顾大学的发展历程,发现荣誉教育和通识教育总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实现和解与超越,最终张扬大学的价值。

在讨论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博士生屈晓东向孙华教授请教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问题。孙华教授认为,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专业教育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而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博士生蒙恬根据中西方哲学和本次分享的知识,提出清末早期高等教育的萌芽是否属于精英教育的问题。对此,孙华教授对中国历代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清末的教育实际上是精英教育而非荣誉教育。硕士生唐梅问到:“‘正义论’提到对能力出众者的补偿公平,为什么说是‘补偿公平’?“孙华教授谈到,目前补偿性公平可分为两种,一是对先天不足的补偿;另一种是对后天能力出众者的补偿,这也正是他提出“补偿性”公平的缘由。硕士生李笑笑根据目前研究生教育扩招的局势,问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政策,是一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不是一种‘精英教育’?”。孙华教授认为,我国专硕扩招合理,因为专硕掌握了最新前沿知识,进而能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徐志平、张冰冰博士也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和疑惑。徐志平博士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提出孙华教授此次的分享有”四美“,即切入巧妙、文字精美、逻辑缜密和论据充分。张冰冰博士就“我国书院制是否是通识教育和荣誉教育的结合体”这一问题与孙华教授展开了讨论。孙华教授指出,我国大陆的书院制并非是荣誉教育而是通识教育的模式,这也是我国实行书院制模式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

最后,姚聪莉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她指出,孙华教授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与扎实的学科素养。本次报告主题突出,研究方法独特,思想内容深刻,引经据典,博古通今,逻辑缜密,对大家的学术研究大有裨益。大家应善于从日常教育问题中提炼出高等教育的专业问题,并鼓励师生坚持阅读经典名著。

本次学术会议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undefined

线上会议

undefined

孙华教授作报告

姚聪莉教授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