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4)》(西部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西部发展圆桌论坛在四川大学举办的第三届西部乡村振兴论坛期间成功举行。中心主任姚聪莉教授、中心博士生刘源宏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教授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和绿色发展分社、城市和生态文明编辑部主任丁凡副编审和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振磊教授分别致辞。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2024西部蓝皮书主编徐璋勇教授做《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4)》(西部蓝皮书)成果发布。
徐璋勇教授做《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4)》(西部蓝皮书)成果发布
《中国西部发展报告》(西部蓝皮书)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年度专题性研究报告,自2005年起每年出版一部并向社会发布,已经连续出版十八部,《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4)》是第十九部。
《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4)》以“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路径与政策”为研究主题,主要内容包括总报告、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专题研究、西部地区省域乡村振兴研究等3个板块。我中心研究团队承担了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专题研究模块中《西部地区乡村人才振兴报告》的撰写任务。研究团队围绕西部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面临的现实约束、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研究认为:西部地区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18~2022年,西部地区明确并制定了人才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培养了大量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业合作带头人数量排名全国第一;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年均增长率排名全国第二,但高等院校涉农研究人员数量较少;电商人才崭露头角并带动新业态蓬勃发展。同时,存在区域内乡村人才振兴关注度不均衡、人力资本制约本土人才发展、教育资源制约涉农科技人员发展以及数字鸿沟阻碍电商人才成长等现实约束。因此,需要通过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以及强化保障支持,促进农业实用人才的培养,壮大乡村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队伍,实现乡村振兴与人才发展的双向促进。
发布会后,举行了“中国西部发展圆桌论坛”,专家们围绕“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主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切身感受乡村振兴建设的铿锵步伐,中心师生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全面了解和调研乡村人才振兴现状和需求。
永丰村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并将水稻种植与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成为拉动乡村发展的“双驾马车”。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考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永丰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方面,坚持耕地就是要种粮,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水稻种植在全省率先实现“耕、种、播、收”的全程机械化;另一方面,打造农旅观光动线展示乡村振兴建设的特色,借助丰收书吧和村史馆等传播村镇文化,通过农文旅融合,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走出一条特色永丰道路。
漫步永丰村,俨然置身于一幅新农村锦绣图中:一排排现代化的房屋整齐有序,沿乡道的农田边种满了应季鲜花,环绕农田的水渠清澈见底,孩子们在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广场上嬉戏,络绎不绝的游客们奔走在村内的“网红”打卡点,亲身感受着关于永丰的故事…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调研过程中,中心师生深入了解了永丰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总体布局,感受学习了永丰村乡村振兴的特点与所取得的成就,重点考察了其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才需求变化。村里建起了集安保、文体休闲、党建和服务村民等多维一体化服务体系,入驻了用于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的科技小院,建立了银行、邮局、卫生室等便民机构,随之带来的是对农业科技、农业数字技术、乡村金融、乡村医疗卫生、乡村公共服务等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通过此次乡村振兴调研,中心师生深刻感受到乡村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潜力,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人才的吸引回流,都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成效。同时,也看到了乡村人才振兴在数字技术、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的挑战,需要持续努力和不断创新,实现乡村振兴与人才发展的双向促进。
永丰村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