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心举办西北大学名家讲坛暨第十七期高等教育论坛

发布时间:2019-06-24    分享到:

6月21日上午,西北大学名家讲坛暨第十七期高等教育论坛在我校长安校区举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沈红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本科生能力测评》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中心、校社科处和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共同主办。中心主任姚聪莉教授主持了报告会,60余名师生听取了报告。

undefined

沈教授紧密围绕着“中国本科生能力测评”的主题,从本科生能力评价研究出发,介绍了现有学生能力测量与评价研究的局限,综合利用间接法和直接法,与国外研究团队合作,为中国学生专门开发了一套全国大学生能力测量题(NACC),于2016年12月对中国16省83所高校16000余名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测量,结合问卷调查获取了学生个人背景、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教育背景、毕业意愿、大学教育及社会活动经历等方面信息。借助于详细的数据,沈教授通过对样本数据的院校、学科、性别与年级的多维交叉分析,描述了我国大学生的能力现状,并通过OLS、HLM、反向测度法等方法估计了高等学校对本科生能力增值的影响。沈教授指出,整体上,高等教育对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人际交往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均产生增值效应,但并非院校层次越高,对学生能力增值产生的效应越大;不同的专业产生的增值效应也不尽相同。社团活动参与、师生互动、科研项目参与、实习经历、创业经历等都会对本科生能力增值产生积极影响。最后,沈教授分享了若干有趣的新发现,并介绍了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研究进展。提问环节中,与会师生就高校如何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

最后,研究中心主任姚聪莉教授对报告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沈教授的报告极具启发性,包含了两条“线”:一是沈教授分享了本科生能力测评的原理、方法与结果,此为“明”线;二是从挖掘现实问题出发,到项目的申请、开展与完成,完整地展示了如何开展一门科学研究,此为“暗”线。对本科生而言,需加强自己的自信心,从沈老师的研究发现出发,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同时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对研究生而言,需以沈教授为榜样,从沈教授的研究经历中获得感悟。最后,她认为,高等教育大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人员需勤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嘉宾简介:沈红,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理事长,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为美国Fulbright高级研究学者,UNESCO亚太国家学生贷款研究中国首席顾问,日本文部省客座教授项目学者。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国际国内机构委托科研项目45项,个人负责总经费近100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8项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6项,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伯乐奖”、“三育人奖”、“立德树人”等奖项。发表中英文论文近300篇(其中一作100篇),出版中英文专译著11本,6套丛书主编。在国(境)外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言50次,作为大会主席在中国举办大型国际会议2次。主要研究领域:本科生高等教育增值,大学教师与学术职业发展,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