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同济大学共同举办的“院校研究与教育评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全国近20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心主任姚聪莉应邀参加研讨会,并作分论坛报告,与别敦荣副理事长共同主持了第二分论坛。中心赵小白老师及博士生胥晚舟、硕士生刘源宏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开幕式、会议主题报告、分论坛报告和会议闭幕式四部分组成。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恩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安富出席并致辞。
10日下午同时举行了5场分论坛报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43位参会代表围绕“教育评价改革与院校研究”“高校评价改进与院校发展”“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学习分析与学生评价”“院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5个议题作分论坛报告。
姚聪莉教授在第二分论坛作了题为《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制: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以N大学为例》的学术报告。她指出,大学战略规划制定应遵循“使命陈述——环境分析——目标定位——战略选择——文本确定”的主要思路。基于此,姚聪莉教授从大学国际化发展研究思路、阶段性特征、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国际化水平以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了汇报。首先,她提出N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应明确国际化理念,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发展特点和定位提出相应的特色发展战略。在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之后,她对大学国际化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解析,并从要素流向、内涵发展和影响范围三大理论维度出发,界定了大学国际化进程包括起始、发展和引领三阶段,接着根据学科与国际化的交互程度,将大学国际化划分为基础创生型、平台搭建型、连接扩展型以及合作引领型四种类型,并对研究对象N大学进行了选样说明。
其次,通过将N大学与各类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国际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国际化发展呈现出由输出驱动向双向驱动、基础布局向质量提升、零散国际化向区域国际化转变的阶段性特征,紧接着从理念变革、具体目标、具体行动及保障措施四个方面阐释了我国一流大学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研究通过将N大学的国际化现状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西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高校以及省部共建高校进行对比,得出N大学国际化水平与大学排名不匹配,关键国际化指标与对标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均值之间均存在一定差距;以B+为学科划分标准,其各学科之间国际化水平分化明显。
在此基础上,姚聪莉教授提出N大学国际化建设正处于战略缺失、理念落后、管理滞后以及资源约束等困境,同时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全球高校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高校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以及办学条件瓶颈性约束凸显等挑战,且存在起步较晚、优势渐失、分化严重以及国际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基于此,姚聪莉教授提出了N大学国际化发展应坚持交流互鉴、特色发展;融合协同、分类施策;人才为先、学科引领以及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对按学科和国际化交互程度分类的四种大学国际化类型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国际化策略。
姚聪莉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在场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并在论坛中场休息期间与姚聪莉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1日上午,5位嘉宾继续围绕大会主题作报告。会议闭幕式上,5个分论坛的负责人分别代表分论坛作小结。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别敦荣对大会作总结发言。
此次“院校研究与教育评价”学术研讨会汇聚了众多在院校研究领域具有较深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家,围绕进一步提高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进行了研究前沿成果分享,推动了院校研究应用于学校的发展规划、综合改革、质量评估等工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