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第十一期研究生读书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05-26    分享到:

2023年5月26日,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第十期研究生读书会成功举行。本次读书会围绕顾建民的《大学何以有效治理?模式、机制与路径》进行分享,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徐志平博士主持,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张冰冰博士和西北工业大学高教所副教授刘怡博士担任点评这也是我们中心与兄弟院校合作开展研究生读书会的初步尝试。

中心研究生参加第十期读书会

《大学何以有效治理?模式、机制与路径》从多个角度对大学治理进行研究,包括参与模式、决策机制、问责机制、监督机构、选拔和评价机制、学术自由和知识创新、财务管理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大学办得如何,如何办好,如何提高共同治理的有效性等问题是大学治理研究的前沿课题,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作者对大学有效治理的不同模式、机制和路径的探讨,旨在提供对大学治理的全面理解和启发,为大学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通过阅读我们将获得对大学治理的深入认识,了解不同模式、机制和路径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大学治理的影响,并可以用于指导和改进大学的治理实践。

大学治理模式因时间、空间、制度、文化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硕士生张雪儿对本书中关于大学治理模式之异同作了解读。作者在此章节中从纵向、横向以及发展机制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了各大学在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国度的发展模式。首先从纵向来看,大学发展依次经历了学者自治、法人治理、共同治理三个阶段;从横向来看,大学发展模式包括欧陆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以及东亚模式等。但无论从哪个维度来划分,大学在本质上都始终服从于学术的、政治的、法治的、民主的逻辑框架,并受这四种逻辑的驱动。

治理结构是大学有效治理的基石,若结构不完备、不合理,大学治理便失去了形式上的正当性。硕士生李笑笑介绍了大学治理的环境、结构和过程;以及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学和华威大学四所大学在治理环境、结构、过程中的共同点;并总结了我国大学在目前治理过程中的不足,如权力集中、资源分配不均、教学与研究失衡、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治理结构、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等要素既是大学有效治理的构件,也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博士生胥晚舟首先介绍了大学有效治理形成的动因、实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其次阐释了大学有效治理形成机制的模型,揭示要素特征对大学有效治理形成的影响及方式。最后,她通过文献梳理,提出已有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明确了结构、制度、文化等因素是影响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但大学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存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是否可以通过研究方法的突破,探究不同类型的大学治理中何种因素组态更能激发好的治理效果等问题还值得深入研究。

大学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硕士生胡欣欣首先分析了新格局下中国大学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其次从权力关系视角出发,阐述了中国大学有效治理的分析框架;接着就此提出当前我国大学有效治理的四个紧迫命题;最后从政治主体、行政主体、学术主体、学习主体四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大学有效治理的路径选择。

大学决策权的制度安排与大学内部的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硕士生邱酰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之上,从文化视角出发分享了第十章的两部分主体内容:一是公共理性之于大学有效治理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现路径,二是大学治理中人际冲突的成因、影响和调和策略。

在点评与讨论阶段,三位老师讲述了对本书的理解和感悟,对同学们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在阅读中学会分析并形成问题意识颇有启发。徐志平博士梳理了整本书的整体逻辑框架和作者独特的观点,并从人际关系和信任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的有效治理。刘怡副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大家讲解了如何读好一本书,并从历史视角和比较逻辑视角对本书进行了分析。张冰冰博士指出本书的文献综述扎实,其不仅对文化概念进行了探讨,也分析了公共理性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刘怡副教授、徐志平和张冰冰博士做点评

本次读书会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