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会议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西北联大 > 联大会议 > 正文

“西北联大与中国大学精神”研讨会在汉中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0-09-22    分享到:

9月20日,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办,城固县人民政府和汉中市教育局承办,西北大学等单位协办的“学研在汉中”暨“西北联大与中国大学精神”研讨会在陕西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汉中市副市长、城固县县委书记陈心亮,陕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晓林,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蔡世华,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西北大学副校长王正斌,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黄军利,西北联大联盟秘书长、西北大学西北联大与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姚远教授等出席研讨会。还有来自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老师及学生代表约5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副秘书长,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姚聪莉教授主持。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根据方光华副省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陕西重要讲话,加强中华民族发祥地大学文化建设,加强“西迁与中国大学精神”研究的指示召开的。根据这一指示,王正斌副校长对“抗战西迁与中国大学精神”的基本定义、抗战西迁与中国大学精神的产生、民族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关系、西迁与大学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作了具体的阐释。

                        王正斌副校长作主旨报告                                  

王正斌副校长指出: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总目标下,逐渐形成的中国大学精神,完全不同于冲破宗教束缚而获解放的西方所谓独立自治、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这就是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勇毅精进、兴学强国的创业精神;务实求真,拓荒进取的科学精神;公诚勤朴、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它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总是与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危亡联系在一起。同时表明,任何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特别是大学精神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和时代淬炼中积累、凝聚、流传下来的。西北联大的抗战西迁精神,就产生于国破家亡、风餐露宿的流亡途中;产生于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平津高校辗转1200公里西迁途中;产生于敌机逼近西安东大门,不得不翻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秦岭再次南迁汉中的途中;产生于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和塔克拉玛干千里无人区的驼背上。由此,形成800余名教授和3000余名教职员的师资队伍,培养了近万名文理工农医师范各科大学生。截至2018年底,从后继十校中走出195名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成就了诸如接收南海诸岛、开拓丝路考古等70余项重大学术成就。就此,他讲了汪堃仁教授携带妻女、背负教学仪器万里应聘和黄文弼教授穿越死亡之海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千里无人区、创立西北考古事业的故事,也讲了扎根西北63年、终身献给祖国体育事业、长寿107岁的王耀东教授;1939年8月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附中(即位于城固的国立西北联大高中部,旋改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1952年起在西大任教的张岂之教授;1951年起在西大任教的何炼成教授;1954年毕业于西大的彭树智教授,均扎根西北近70年等故事。这种精神就是发自骨子里的爱国精神,是西北联大抗战西迁精神最为核心的要素。这种境界、这种风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西北联大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它彰显了知识分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是我们今天兴学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正是践行西北联大校训“公诚勤朴”的典范,也是伴着大风、伴着大漠,扎根西北,融汇世界的千余名西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代表。他们的事迹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民族之情、祖国大西北之情和中国知识分子献身事业的高度文化自觉。他们传承了西北联大“公诚勤朴”的校风或校训,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导愚蒙、倡忠勇、树人表、拯民穷”,“公诚勤朴”,“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借教育学术之力,努力铸成国族以发扬之,无可旁贷”的远大抱负 。同时,以日人能炸毁我物质、炸不毁我精神的气概,或投笔从戎,或在后方以勾践精神和张骞精神自励,科学与人文并举,爱国与爱校相融,形成了伟大的抗战西迁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和阐扬“抗战西迁精神”,不断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不断丰富“西北联大精神”、“西北联大思想”和“西北联大故事”的案例,在民族复兴、兴学强国、“双一流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姚聪莉教授主持会议

会上,汉中市副市长、城固县县委书记陈心亮代表汉中市和城固县致欢迎词,表达了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热烈欢迎,介绍了汉中市和城固县社会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并希望西北联大相关后继院校能够在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继续支持汉中的发展。陕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晓林在讲话中介绍了陕西理工大学的发展历史与办学目标,以及陕西理工大学与西北联大的历史渊源,并就更好的挖掘和传承西北联大精神提出了一些建议,进而加大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蔡世华代表西北联大后继院校发言,他从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西北联大成员高校共同坚守的“根”,艰苦奋斗、兴学强国的创业精神是西北联大成员高校永远秉承的“本”,公诚勤朴、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是西北联大成员高校孜孜以求的“魂”三个方面阐述了西北联大在塑造大学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陈心亮副市长致欢迎词

赵晓林书记讲话

蔡世华副书记讲话

随后,与会代表围绕“西北联大与中国大学精神”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言,中国矿业大学宣传部部长黄军利,西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程凯丽,西北大学姚远,西安理工大学梁严冰,陕西理工大学陈海儒,咸阳师范学院李晓霞等老师,以及汉中市教育局副局长周伟、城固县文旅局副局长王蛟作了精彩的发言,对于后续的西北联大精神研究和中国大学精神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之后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讨论,为西北联大与中国大学精神的研究建言献策。

会议最后,姚远秘书长代表与会全体专家学者提出倡议。倡议指出:西北联大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历史,而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文脉传承、否极泰来的兴学强国史,我们有责任把民族的“根”与“魂”留住。因此,我们倡议传承西北联大抗战西迁精神,继续推进办学地汉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倡议还提出:以国务院公布西北联大办学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国家级抗战遗迹为契机,建议有关方面统筹协调,加大投入,提高保护力度,制定更高标准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的规划,保护好、利用好现存办学遗址,联合建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纪念碑和其他设施,作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拿起笔杆当刀枪奋起救亡图存的历史见证和承载西北联大精神的载体。倡议呼吁西北联大相关后继高校要依托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资源为汉中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馈汉中,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职能,尤其是在宣传西北联大、宣传汉中、发展汉中方面出谋划策。

姚远教授宣读倡议书

在研讨会之前,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批国家级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西北联大办学旧址,实地感受了当时办学的艰辛与困难。


全体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