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两个大学共同体。西北联大将现代大学制度系统地植入西北,为构建西北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西北联大聚集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培养了众多俊彦才杰,为战后中国西北开发和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积蓄了宝贵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西北联大对大学精神提出了独特的解读。
所谓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的灵魂。一般认为,大学精神的经典内涵就是追求独立自治、学术自由、真理至上。这种精神传统贯穿于西方大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有鉴于此,人们将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以及陈寅恪先生提出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视为20世纪中国大学精神的代表。从这个角度去观察西北联大,难免会得出西北联大缺乏大学精神的结论。因为西北联大的产生主要是政府战略和抗战境遇,而非学术自觉的结果,它分为国立西北五校,也不是自觉自愿的共识。但我们认为,西北联大恰恰对中国大学精神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读。
她说明只有民族独立自由才有大学的学术自由。“七七”事变后,中国高等教育遭遇空前浩劫。为保存民族文化命脉,平津院校师生不畏千里之遥,辗转来到西安,共同组建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学校又迁至陕南汉中。联大师生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但却将“争得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视为“最高目标”。投笔从戎、从军抗战的学生前后达300余名,其中地质地理系郁士元教授主动要求奔赴抗日前线,被誉为“抗战以来教授从军第一人”。联大师生深深懂得,没有民族的独立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她说明学术自由离不开国家战略的自觉实践。内迁西北后联大主动服务于国家将西北建设成为建国根据地的战略需要,形成了开发西北、奠定民族复兴基础的高度使命自觉。西安临大意识到应当“熟察地方情形,准备协助地方政府,开发资源,兴建西北”,“远瞩高瞻战后之复兴与建设”,负起“抗战期间及抗战后复兴建设”的重大使命。西北联大开学典礼的常委报告也说:“本校现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意义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校院合组而成。”西北联大的子体各校也认为,西北“不特为支持抗战之根据地,且为争取胜利复兴国族之原动力”,并形成了“汇集专家意见以全力促进西北建设”的共识。为“不负本校在西北设立之旨”,西北联大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物产资源、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公共事业等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对西北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开发建设作了大量工作。后又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分设为国立西北五校,为西北开发奠定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她说明学术自由需要有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西北联大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着高度的自觉。西安临大组建伊始,就立足西北文化故地“以复兴西北古代文化自任”。联大校歌所说“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东南,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作了高度概括。西北联大子体五校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务使国有文化得以发扬,优美立国之精神,得以昌大,进而推广此精神于世界,使中国文化复结一煌辉灿烂之果”。联大师生在发掘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黎锦熙、陆懋德、黄文弼、王子云等教授在拼音方案及陕西地方志、中国史学方法、西北科学考察、西北艺术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值得指出的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并没有阻碍联大的“世界眼光”。联大师生还与世界学生总会联系,对世界反法西斯的发展形势、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以及中国的地位作了广泛研讨,发表了《战后世界集体安全机构之准则》等文章,为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和战后世界和平提出自己的构想。
与西方大学的产生和演进不同,中国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播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种子,践行兴学求强、以学报国的高远追求。这种将学术自由、独立自主与追求国家富强、人民福祉相结合的理念,始终贯穿在20世纪中国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在昆明办学的西南联大,不仅秉承“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同样具有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牺牲精神。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统一起来,是20世纪中国大学精神的真正传统,是20世纪中国大学得以发展壮大的真正动力。(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