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热点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高校热点 > 正文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出版

发布时间:2020-07-19    分享到:


当前,我国政府经济工作重点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其中,“稳就业”排在首位。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群体中的重中之重,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求职效率、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制定就业政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岳昌君、丁小浩、周丽萍、吕媛、张沛康、夏洁、邱文琪、李子田、朱亚洲撰写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虽然调查研究针对的是2019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但其主要结论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高校毕业生求职、高校教师就业指导、政府部门政策制定、用人单位招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主要结论如下:

从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看,2019年的就业难度增加。总体落实率为80.1%,其中单位就业比例为37.7%,升学比例为24.9%,升学对就业的缓冲作用很大。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人力资本对起薪的影响显著。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3849元、8778元、5417元、3548元;中位数分别为12000元、8000元、5000元、3000元;标准差分别为7321元、4461元、2901元、2050元。

从主观满意度反映的就业质量看,就业的总体满意度显著提高。83.3%的毕业生对自己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时获得或部分获得了“五险一金”,近半数的毕业生能够获得住房补贴。

从就业分布看,非均衡化的特点显著。东部地区的就业占比超过一半,为56.6%;大中城市是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为81.0%;教育、IT、制造业、金融、房地产成为最主要的行业选择,占比合计为57.2%;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吸纳了63.9%的毕业生。

从学用结合情况看,专业和学历匹配程度较高。适度教育的比例为73.1%,专业对口的比例为70.3%。

从求职意愿看,基础因素的影响大。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好和经济收入高是毕业生在确定或选择工作单位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

从求职渠道看,学校和网络的优势明显。有49.3%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找到工作的;通过网络招聘的毕业生占比达到26.4%;此外,亲朋好友的作用不可忽视,占比为20%。

从就业胜任力看,就业胜任力强的学生未就业。按照就业胜任力指标排序,最强的前三类学生分别为出国出境、自主创业、升学。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中,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胜任力水平显著高于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而尚未找到工作的待就业毕业生的胜任力最低。

从院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看,与专业和就业相关的指标评分较差。学生评价最低的两项分别是跨学科学习和专业转换机会;其次是校外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表明相关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学生能力的增值情况看,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等市场需求大的指标上供给不足。在34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10项依次为:财经素养能力、外语能力、对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技术系统的了解、计算机能力、国际视野、创新能力、谈判与决策能力、统计与数据处理能力、领导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些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