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校内涵?高校怎样做才是内涵发展?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并不奇怪,因为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多只是提出了内涵发展的要求,但没有阐明什么是内涵,也没有指出内涵发展应当做什么。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是总结了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规模扩张、学科专业数量增长、校园扩大、基本建设扩建、师资队伍数量增加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高校应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但如何才能实现内涵发展却语焉不详。内涵发展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更需要改革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
内涵是逻辑学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和阐释,内涵是内在的,外延是外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性征和形态。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两层含意:第一,指事物的本质;第二,指事物的内容。就事物的概念而言,内涵既涉及事物的本质,又包含事物的内容。人们在概念解释的时候,有时分别从两方面去解释内涵,有时又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事物内涵。具体选取什么方式,可根据要解释的概念及相关条件进行取舍。
高校发展有外延和内涵之别。实际上,在讨论高校发展时,除了外延发展、内涵发展两个概念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弄清楚这些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的含义。
(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
高校内涵发展在我国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它是从高校办学实践提出来的,从与内涵相关的外延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主要针对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差异而言。简单地讲,外延发展主要指高校在数量上的增长,表现在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教职工人数等的增长上。数量的增长会不会带来内涵发展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说,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内涵发展,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规模越扩大,不管是学校数量增加还是办学规模扩大,都会稀释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办学规模扩大将稀释高校的办学资源。由于学科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扩大规模必须相应地增加学科专业数量。而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积累的,新开办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新的学科专业数量越多,高校的办学资源,尤其是优质办学资源就越稀薄。所以,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不一定成正比,从这个角度讲,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1999年“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了外延发展的方式,增加高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新建学科专业,扩大校园面积,扩建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教职员工,带来了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快速扩张,满足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校发展必须发生转变。所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
特色是高校发展内涵的一个重要元素。特色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可以是有意培育的,即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一些积极的活动和方式所追求的某种发展品位或状态;也可能是无心插柳、日积月累逐步积淀起来的,即高校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或更久远的办学历史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发展品质,人们对其缘起和形成过程完全是无意识的。特色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发展,由于其表现为发展的品质和品位,所以,本质上是一种内涵发展。人们对特色发展的重视缘起于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高校陈述自身的发展特色或办学特色,很多高校在总结办学历史的同时,提出了特色发展的要求。
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加强内涵建设。特色是一种好的品质,好品质本身就是一种内涵。所以,特色与内涵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特色发展也就是内涵发展。
(三)内涵发展与高水平发展
高水平发展与内涵发展看似没有太大关系,实则是关联密切。高水平发展有两重含意:一是对发展过程的要求,二是对发展结果的要求。不论发展过程还是发展结果,要达到高水平,都离不开内涵。因此,高水平发展与内涵发展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并没有实质的差别。高校在追求规模扩张的时候,发展水平不高,内涵缺乏;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就是要高水平发展,既要追求过程又要追求结果。
(四)内涵发展与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要更复杂一些。政策所要求的转型发展是指要建设某种类型的高校,让一部分高校办成应用科技(技术)大学。当然,某种类型的高校一定有其特殊的内涵,应用科技(技术)大学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其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关联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发展与内涵发展是一致的。所谓转型,就是要在内涵建设上转变过来。但是,由于转型发展政策要求所有新建本科高校都要办成应用科技(技术)大学,而且部分有意愿的老本科院校也要转型发展。转变高校类型的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内涵发展。不论是新建本科院校还是老本科高校,在其原先的类型上原本都会有一定的内涵,在转型发展要求下,原先不具有的内涵要发展,已有的内涵要转变,否则,难以实现转型发展。所以,转型发展不仅要建设新内涵,而且要改变或消除旧内涵。正因为如此,转型发展会存在风险。
概而言之,高校内涵发展是一种积极、进步的发展,意指高校功能活动及其结果品位的提升及相关要素品质的改善和优化。高校特色发展和高水平发展与内涵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三者主要针对高校不同侧面的发展状况而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是相对的,它们所指称的发展有实质性的差异,内涵发展主要针对发展品质,外延发展主要针对发展的数量。当然,任何内涵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数量基础上。内涵发展与转型发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转型发展可能赋予高校内涵新的要素或品质,也可能存在丧失已有内涵,而新的内涵尚不成熟的风险。
二、高校内涵发展的动因
内涵发展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过程。高校是一种社会生命组织,有其生长规律。我国高校不仅面临国内竞争,而且面临全球竞争。国内竞争不但有高教界内部的竞争,还有高教界与社会其他产业行业的竞争。因此,高校内涵发展绝不只是高校自身的事情,而是事关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课题。高校内涵发展源于多方面的要求。
(一)国家政策要求
国家政策是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反映,体现国家的意志。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文件中,内涵发展一直是有所体现的,但大多表现为提高质量的要求。内涵发展最早出现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该文件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这里不仅明确提出了“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而且从学校特色水平、教育质量、资源配置、教学环节、质量保障、师资队伍等多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要求。这里既有对高校发展方式的要求,又有对发展结果的要求。
如果说《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内涵发展要求主要是政策原则的话,那么,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30条”)所提出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就是办学规范要求。“高教30条”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坚持内涵式发展。并对内涵式发展的含义进行了解释,主要包括: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可以说从2010年提出注重内涵发展,到2012年提出“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高校内涵发展政策已经成熟。
(二)社会舆论要求
社会舆论的基础是人民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从争取有学上到争取上好学的转变,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反映了新时期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让数以千万计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014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了3559万人,在国际上是无可匹敌的,但质量却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据统计,我国有170多万人在国外高校留学。尽管不能说所有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是出于对国内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满,但一年超过40万的出国留学人数也不能不引起我国高校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公众期待高校在大规模办学的背景下,加强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
(三)发展规律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要解决的发展问题有所不同。据统计,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7.5%,进入了大众化发展的中后期。预计到2020年左右,高等教育规模将达到40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可能超过50%。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0%~20%之间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时期,这个阶段社会热情高涨,生源增长快。当达到35%以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大众化中后期和普及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的增长上会出现“滞涨”现象,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国际上,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中后期、普及化阶段发展的时候,高校都十分注重内涵发展。这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
高校发展也有规律。高校是一种社会生命组织,它的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中兴期和成熟期,后两个时期可以看作高校生命周期的高级阶段。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高校面临的发展任务是不同的。在创业期,高校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建基立业和建章立制。建基立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学科专业布局和结构建设等。建章立制,就是建立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等,使学校能运转起来。进入中兴期,高校发展的重点就是充实内涵、培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内涵得到充实、特色得到彰显的时候,高校发展进入成熟期,只需常规化办学,就能做出高水平的贡献。目前,我国高校大多处在创业期向中兴期过渡或中兴期建设阶段。创业期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中兴期的任务已经提上了日程,如建章立制的问题在我国所有高校中都存在,学科专业结构问题也还比较普遍,自主办学能力还不强,部分高校的师资引进、教职工工作安排以及薪资调整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学科专业内涵不足,教学过程的学术含量和创新性缺乏,师资队伍的素质还比较弱,等等。所以,我国高校应当在解决创业期问题的同时,关注和重视中兴期的任务,着力解决办学的内涵和特色问题。
三、高校内涵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我国高校大都处于创业期和中兴期,存在一些内涵发展问题不足为怪。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体制,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主要根据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指令办学,在内涵发展问题上,不同高校之间既存在差异,又表现出显著的相似性。
(一)高校内涵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内涵发展问题复杂而多样,既有理念层面的问题,又有功能结构层面的问题,同时,还有条件文化层面的问题。
1学科专业内涵单薄
在过去10多年里,我国高校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过程,包括学科专业的迅速增加。很多高校的办学覆盖八、九个,甚至十多个学科领域,涉及数十个专业,有的甚至上百个专业。但浏览一些高校的网站,往往显示学校只有几个重点学科、几个优势特色专业、几个重点实验室等;在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各类人才的介绍中,在数以千计的师资队伍中,往往只有几个或几十个各类人才。从中显示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是单薄的。
我国高校有一个弊端,即往往把专业知识过于狭隘地理解为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办专业,这样就限制了专业的内涵。专业的知识应该是多学科领域的,一个专业往往以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主,同时包含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学科发展水平低,内涵少,办专业所依托的学科资源就是有限的,能够开出的课程数量非常有限,也不可能开出丰富的高水平课程,自然就出现了内涵发展不足的问题。
2师生员工价值观单薄
这个问题涉及高等教育理念,影响干部、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时间、精力投入,以及工作中的成就感。在干部方面,缺少专业精神,对高等教育规律知之甚少,很少能够坚持按规律办学,政策和行政指令高于规律,一切以服从上级部门和领导为依归;在教师方面,为了满足教学工作量要求而教学,为了评职称而做科研,缺少对教育教学的忠诚,缺少对学术的敬畏,敷衍、应付、浮躁、倦怠之风盛行;在学生方面,没有真正追求知识和享受教育过程的意愿,为了拿文凭而上大学,上课是基于考试和学分的要求。有的高校甚至做出“学生可以不修课程,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学分”的规定。殊不知,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教学的过程,而不只是让学生通过考试。高校教育教学是一种学术专业活动,干部、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种专业的精神和态度,尊重教育规律,树立专业的价值观,不为权力、利益和名誉所左右,全情投入,这样的高校才是真正有内涵的,才是能够受到尊重的。
3教学过程内涵单薄
教学过程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教学过程内涵达到什么水平,就有什么质量的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内涵表现在诸多方面,这里主要就教学方式的内涵做些分析。在我国高校课程中,讲授课占了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除了一部分实践实习课外,其他课程几乎都是讲授课。讲授课不一定没有内涵,但如果只有教师讲授,且主要是讲授教材的话,教学的内涵可能是非常有限的。我国高校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考试考一本书的所谓“一本书的大学”现象。当然,重视教材无可厚非,但是,过度重视教材,甚至唯教材是瞻就会出问题。由于缺少不同课程教学的融会贯通,学生所学内容碎片化现象严重。这样的教学可能为学生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对于“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的问题,却很少触及。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保证了最最基本的教学内涵,远远谈不上内涵丰富,谈不上高水平、高质量。
4办学条件单薄
过去十多年里,我国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校园面积大规模扩大,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成倍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质量明显提高,但应该看到,这些办学条件还只能保证基本的办学需要,在很多高校,办学条件只能维持基本的教学运行需求。长期以来,因为办学条件不足,我国高校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教师不需要办公室或工作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就是进教室上课,学校只需给行政人员配备办公条件,教师往往只有集体用的会议室。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大学能够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办公室或工作室。如此的条件配置带来的结果就是教师上完课就离开学校,这样不仅淡化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弱化了校园学术氛围,客观上造成了师生交流的困难,而且不能保证教师的工作投入。长此以往,还可能削弱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
5校园文化单薄
近年来,一些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内涵单薄,效果差强人意。不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特别重视用有警示和教育意义的字词给校园道路命名,张贴能发人思考的警句、箴言或有激励作用的名人名言,摆放和树立名石并镌刻各种励志言语。形式高度趋同,风格大体一致,所用名言警句大同小异,显示出校园文化僵化刻板,缺少内涵。
(二)高校内涵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
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内涵发展问题,必须正本清源,找出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以利对症下药,为高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创造必要条件。
1高校组织性质异化
高校是社会的学术组织,具有学术性。与社会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不同,高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使命,应当遵循其自身的逻辑办学。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并不享有自主办学的地位和权力,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凡事听命于上级部门及其领导的指令。国家法律对高校办学的约束力远远小于上级部门的通知和意见,服从上级成为高校组织运行的基本逻辑。自主性的丧失和行政化倾向导致高校发展总是在追求赶上政策变化的脚步,往往一项政策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甚至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又要去适应新的政策,持续性、累积性不足,必然导致浅层性和零碎性。高校发展的累积性不足必然带来内涵的薄弱。
2高等教育价值错位
高等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人本价值、知识价值、公益价值、功利价值等充斥其中,多元价值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大众化发展更激化了高等教育价值冲突,加之高校组织性质的异化,人本价值、知识价值等与高校组织的学术性相对应的价值的影响日益式微,即便人们仍然提倡人本价值和知识价值,往往也与功利价值等相联系。高等教育价值的漂移和错位,导致高等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选择错位,高等教育过程功利化、甚至空虚化倾向严重。教师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以工作进步为幸福,而是以完成工作量和拿到多少课酬为最高追求;学生的学习不以个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目的,而是以通过考试、取得学分、拿到学位为根本目标。“酱油课”盛行,翘课成为常态,教师和学生价值的现实化、功利化和形式化导致高等教育过程徒有其表,尽管各环节的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开展,但却充满了应付现象,缺少了智慧的灵动,更缺少心灵的对话与碰撞,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应当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难觅踪影。这样的高等教育过程是没有内涵的,即便有,也微乎其微。
3高校发展模式落后
高校内部权力集中,校级领导大权独揽,尤其是主要领导几乎是独断专行。办学讲究统一性,全校一盘棋,全然不顾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更不考虑各学科专业教师的感受。学校和部门领导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顾眼前,疲于应付各种会议和检查督导,对于涉及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想不到,即便想到了,也少有想明白的。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带来丰富而充实的内涵,也不可能提升已有内涵的品味。
4高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
办学经费不足是我国高校办学面临主要难题之一,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办学资源短缺。高校内涵发展是需要代价和成本的,粗放式发展、外延式发展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较低,内涵发展的成本是高昂的。在高校科研中,有什么水平的仪器设备,就可能做出什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高校教学中,学生接触了什么样的仪器设备和学习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很多高校办学资源只能满足基本的发展需要,因陋就简,维持运行,难以丰富和充实学校发展内涵。
四、高校内涵发展的策略
毫无疑问,内涵发展是我国高校实现向生命周期的高级阶段过渡的必然选择。尽管各高校的校情千差万别,发展要求和目标各不相同,但在内涵发展的策略上,仍有一些共同的路径可以遵循。
1落实高校自主办学地位
自主办学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前提条件。自主办学问题已讨论了30多年,但高校办学实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问题的症结在于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没有突破。政府天然地认为各级各类高校是其直接管辖的单位。不转变这种管理方式,高校的自主办学地位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建立管办评分离的新的治理体系,还高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能够自主地选择发展方式,能够自主地安排发展工作。有了自主办学地位,高校还应当做好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长远发展要求和阶段性发展目标,按照所规划的发展路线图,坚持内涵发展不动摇,实现累积性的高水平发展。
2以改革促进内涵发展
改革体制机制和习惯传统,释放内涵发展潜力,是高校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很多高校已经或正在制定综合改革方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要针对制约高校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习惯传统,紧紧围绕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积极而审慎地推进综合改革。尽管很多高校都将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确定在人事制度改革,但人事制度改革不是目的,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益。这些都属于高校内涵发展的范畴。因此,可以说,综合改革实际上是内涵发展的要求。
3转变发展模式
高校要转变指令发展模式和经验发展模式,大胆采用战略发展和规划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低效率办学、低水平办学、低积累办学和无特色办学的局面,走上内涵发展的快车道。高校战略发展的关键在于确立发展战略,很多高校都制定了所谓的学科战略、教学战略、科研战略、人才战略、质量战略、文化战略等,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都不能称为战略,充其量只是一些排比句或对仗的口号。制定战略,必须进行战略研究,明确高校发展的愿景、目标和重大行动,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方能形成有内涵的发展战略。
4加强教学过程内涵建设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功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所在。加强教学过程内涵建设,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将教学过程打造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的内涵远远超出了“一本书的大学”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学会“是什么”,而且还能学会“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学会的东西,不仅有从教师那里学会的,更有自己主动学到的。这种学习不仅有听讲、看书,更有实践和体验;既有个别化的自学,更有规模不等、形式各异、要求不同的团队学习;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有同学之间多种多样的深层互动与交流;既有课堂的学习,还可能有走出校门,在社会和企业生产情境中的学习。形成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高校人才培养功能才能落实,内涵发展才能实现。
5培育宁静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是其功能发挥的策源地,校园文化则是孕育功能的土壤。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高校功能。我国高校校园文化表现出浮躁性,总是在迎合从社会渗透进来的某些东西,缺少基于自身价值的选择。校园文化不同于市井文化,更不同于市场文化,当然也不同于官场文化,高校本应是高尚的、深沉的、宁静的,是能够让人放下一切俗务,潜心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
6高校领导应当坚定不移地推动内涵发展
高校领导是影响学校发展方式的关键人物,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更是高校发展方式的风向标。尽管我国高校正在努力建设治理结构,但党政领导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的责任主要在领导,领导不但应当自己身体力行,还应当把全校干部、教师和学生动员起来,全员参与到内涵发展中去。推进高校内涵发展,领导应当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在学校重大决策中、在日常行政工作中,自觉地从内涵发展的要求出发,谨言慎行,探索内涵发展的新模式。应当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内涵发展思想和方法,不仅要懂得为什么要内涵发展,而且要懂得怎么实现内涵发展,还要懂得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内涵发展的不同要求是什么,用思想引领行动,用理论指导学校发展。
别敦荣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