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理论研究 > 正文

王定华:为“十四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发布时间:2021-04-07    分享到:

摘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各项部署要求,高校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服务国家发展上实现新作为,在实现世界一流上开创新业绩,在集聚发展能量上形成新局面,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展现新气象,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关键词两个大局;体制机制;干事创业;政治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和2035年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加以强调,指出要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高校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改革创新,激励干事创业,打造坚强堡垒,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立足两个大局,在服务国家发展上实现新作为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高校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对学校事业发展作出全面的、科学的、长远的规划,确保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1.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高等教育带来新矛盾新挑战。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中美摩擦持续不断,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受冲击。其次,科技革命加深加广,人工智能扑面而来,工业4.0渐成现实,使得大学的物理围墙逐渐消失,大学的知识权威面临威胁,大学的学科专业遭遇挑战。再次,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际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新挑战。高校应在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高层次对外开放上着力,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深入参与全球重大教育行动与教育治理;在应用智能技术上着力,全力适应人机共存的教育新形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新思路新领域;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助力构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2.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看,我国新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新期待。《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意味着,我国将愈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会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加以部署,凸显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策源地,自身的创新能力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需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守正创新、开拓创新,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在实现世界一流上开创新业绩

  全会强调,要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破解一系列难题、战胜一系列挑战,实现平稳较快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1. 创新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面向“一带一路”,面向新发展格局,面向经济主战场,高校应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这对传统的招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完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实施更加符合国家急需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国内C9联盟高校建立和发布以精品课程为主的学分互认课程目录,建立共享远程教育平台,联合推进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再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定向输送优秀非通用语本科推免生,到中国政法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满足了“一带一路”急需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需要。因出国留学受阻,高校应创新运用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学生不出国门享受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应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适应国家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 创新科研协同攻关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要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报告《增强合作研究效果》(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m Science)显示,2013年,90%的科学与工程类论文、约65%的社会科学类论文均是合著论文。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聚焦重大现实问题,急需汇集多学科的智慧和力量。全会提出,要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科研规划,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完善重大课题的提出、决策和启动机制,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开展集成攻关和协同研究。改进教师科研评价,重点评价科研成果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引导教师科研由增产转为提质。对于外语类高校而言,应整合多语种多学科资源,增加与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国际智库的合作黏度,加强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区域与全球治理、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研究等领域产出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服务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设。

  3. 创新灵活引才育才机制。全会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高校须打破体制壁垒和身份界限,使流动配置机制转起来,让“国内国外”“存量增量”人才都能为我所用。着眼国家急需和学科发展需求,开创“人才特区”“学科特区”“外籍教师聘用特区”“特殊人才特殊聘用特区”,提高人才引进与学校创新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着眼国际局势,建立聘期和聘任形式多样化、全职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人才聘用制度,改革外籍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着眼人才国际化素质提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联合科研,共同发表学术成果,任职国际组织机构。

三、激励干事创业,在集聚发展能量上形成新局面

  “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落实下去,把蓝图变成现实,就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水平和专业化能力,为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 选优配强领头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和校长充分沟通,带头示范,严格自律,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各方面、全过程。加强中层领导班子建设,突出党政正职选拔,切实把一批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有思路、在谋长远抓重点上有实举、在促发展保稳定上有办法的干部选配到正职岗位,提升领导班子推动发展、抓好落实的能力。结合基层领导班子换届,对领导班子调整进行集中研判,通盘考虑,统筹优化班子结构。完善领导班子考核制度,坚持集体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持民主集中制、完成目标任务等情况。

  2. 选马护牛选干部。用人导向是方向、是标杆、是旗帜。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体系,激励党员干部勇当新时代的“千里马”和“老黄牛”。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破除论资排辈,打破隐形台阶,着力选拔、大胆使用政治素质过硬、有真才实学、事业发展确有需要的干部。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既看日常表现,又看重大关头、关键时刻的担当作为。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有计划选派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吃劲岗位“蹲苗”历练。完善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奖惩体系,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3. 以人为本暖人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高校应践行“一线规则”,充分发扬民主,用真招实招凝聚人、鼓励人,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几年来完善绩效分级分类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教学奖励标准,大手笔增加重点发表成果奖励,大力度支持年轻教师、管理干部进修提高,每年坚持为教职工办十件实事,广大教职员工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四、加强政治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展现新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打铁必须自身硬。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管党治党、锤炼作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1.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讲政治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对于高校而言,最大的政治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持之以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种困难的能力。高校教师要坚定政治信仰,培育良好师德师风,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广泛参与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活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

  2. 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 着力解决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纪律严肃不够等问题。”高校要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督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到“四个服从”,推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围绕“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

  3. 坚决维护政治纪律。高校是立德树人主阵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严明政治纪律摆在突出位置,带动其他纪律严起来。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让高校政治生态环境更简单、更纯洁。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谈话函询、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处置方式,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相互提醒和督促中进步,体现党组织的严管厚爱。

  4. 严格落实政治责任。实践表明,管党治党,必须做到方向清、责任明。只有层层扣紧管党治党责任链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有效延伸,才能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为着力破除全面从严治党上热中温下冷等顽疾,北京外国语大学牢牢牵住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这个“牛鼻子”,建立“四责协同”机制,明确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督促各方责任主体共同担责、协同尽责,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总之,高校党委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作用,主动将高等教育作为新发展格局的优先因素、内生变量,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王定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北京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