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理论研究 > 正文

马陆亭: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体系建设发力点

发布时间:2024-02-26    分享到:

【摘要】世纪变局引发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而教育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高等教育位居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处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合力的交汇点,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体系建设,均需以高等学校分类为基础进行。展望未来,高校应以发展新赛道、打造新产业源头为历史责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校分类


一、时代之变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社会走向数字时代,由此带来了国际格局的深度调整。我们需要思考大时代、大变局背后的大逻辑。百年变局的实现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标志,其中,关键是科技创新,决定性因素是教育。依靠跟踪模仿的时代已经过去,后发型国家到一定阶段都 要面对这一问题,如日本曾经历过由拿来主义、贸易立国、技术立国向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调整。在时代的变迁中,人类依次经历了泥土上的村落及相应的农业经济社会、钢筋混凝土中的城市及工业经济社会、万物皆联的地球村及信息经济社会后,进入到镶嵌在建筑里的数字空间,即数字时代或数字经济社会。社会形态形成了“建筑空间+数字空间”的多维格局,如同在三维空间中增加了新的维度。即人类赖以生产生活生存的经济社会形态都在发生变化,包括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强国的要义。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的直接联系点,需要支撑住国家的强国建设。在教育哲学层面,要实现政治论哲学(外部规律)与认识论哲学(自身规律)的统一,即“先‘我不是我’,再‘我应是我’”。“我不是我”,指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我是手段,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需要履职好自身的组织功能。而为了履职好社会组织功能,“我应是我”,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我先满足你的发展需要,但为了做好我的工作,我还要遵从自身的规律。

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后,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意义及实施路径。其中,党的中心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具体到该怎么做时,教育一马当先,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在各级各类教育按本质属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相互融通并契合社会需要。

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体系不仅包括各高校的自身内涵发展,还包括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内部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涉及整个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与适应程度。这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素完全一致。区别在于,高质量发展主要关注内涵,即自身发展是否满足本质属性要求;高质量体系更加重视内外关系,即内外部系统是否匹配。前者代表事物的内在实质,后者体现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同一事物的“里”“表”两面。教育体系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手。

三、高等学校分类

分类是体系建构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到2019年超过50%,仅历经17年。由于发展速度太快,高等教育未能充分实现多样发展。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普及化背景下,解决高校分类问题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现实是客观的复杂存在,分类是主观的简单划定。高校分类貌似简单实则复杂,理论上普遍认同而实践中又难以统一。

高校分类的目的思考。高校分类的价值取向问题在操作层面暴露出来。高校分类主要有三点目的:一是出于管理需要;二是为了高校发展;三是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而分类。这三点是相互关联的,过去在谈及高校分类议题时常先从管理需要出发,事实上,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进一步推进分类办学与分类管理,会更有意义。按照传统路径,从管理到办学,再到人才培养推进高校分类,可能会在比较过程中产生心理不平衡,盲目冲动而带来不良后果。由此,高校分类设计应以人才培养为抓手,以分类办学为实现形式,以分类管理与评价为政策导向。

高校分类的框架设计。基于现实情况,采用“理论型”“工程型”“应用型”“职业型”四种类型对高校进行分类,每种类型都有相应的学校。在从创新到产品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世界已有的科学发现进行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形成能够揭示原理的科学知识理论。其次,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从无到有产生新技术的发明。再次,通过多技术、多要素的整合与协调,创造出依赖于技术的“人造物”,实现集成性的工程。然后,将理论知识与常规技术在各领域进行转化与应用。最后,进行批量化生产,以品质优良、物美价廉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本质上,科学、高新技术、工程、普通技术与技能的内涵并不相同,存在着由前到后的扩散辐射关系。在上述步骤中,第二步最为复杂也最为精妙。这一步骤与各类高等学校产生一定程度的关联,更是与产业界紧密相关,原因在于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此外,其余步骤与四种类型的高校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具体来说,“理论型”高校注重理论原理,需要创新知识和撰写论文;“工程型”高校关注工程实践,强调多学科协同,结合理论与实践推动创新;“应用型”高校积极促进知识转化与技术扩散,在实践场景中应用知识与技术;“职业型”高校则强调熟练掌握实操技能,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以新兴技术为支撑培养高技能人才。

四、新赛道和自主知识体系

大学新使命。大学未来该如何发展?培养时代新人、顺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等除常规性任务外,高校还要把开辟新赛道当作自己的历史责任。高校应通过融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做出时代期望的独特贡献。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但经过多年的建设,高校的科技力量相对较强,大学要实现认识的转变,从帮助产业发展转变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职责。理工农医类学科要清楚怎么做,人文社科类学科要把理说清楚,这就是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新赛道打造新产业源头。新赛道即科技革命的产业变革实现,面向未来必须打造新领域、新赛道。从宏观视角来说,传统发展的动能减弱,因此要创新发展。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过去常说的是技术升级改造,其实更重要的是要发明出新东西。当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一个新的产业链也就随之而来。比如微信,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化。西部地区过去穷是因为生态原因不能发展传统工业,今后的乡村振兴需要以县域为基础发展新兴产业和区域文化,这样产业链才能发展起来,各高校要思考自己如何在这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知识体系。我们要建构的自主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高校要思考如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未来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国际冲突也在加剧,直接可见的有俄乌冲突、巴以战争,简单来说,未来的时代中存在着生物链、生存链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当向上端发展时,那些既得利益的守成国家就会来打压,而我们也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的打压而停止发展。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考虑古今中外,也要考虑先进性。我们要培养出来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既有传统文化的烙印,更有党和国家对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还要有面向未来的先进性,这几点缺一不可。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年第1期。